欢迎来到河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网站~

他不仅捐了毕生积蓄,还……
2022-04-21来源:本站作者:管理员33795

燃尽烛心照后学

——记环境与规划学院李克煌教授

 

2021111日,当全国尚笼罩在新冠疫情的阴霾与寒意时,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二楼报告厅内,所有师生的心里都充盈着温暖与感动,很多人的眼里闪动着泪水与崇敬,这里正在进行的是“李克煌地理学创新奖学金”发放仪式。


2021111日,李克煌地理学创新奖学金颁奖仪式

 

没有长篇大论,没有豪言壮语,李克煌教授的遗孀赵家珍女士简短表明了老先生决意设立这项奖学金的初衷,“吃水不忘挖井人”“为地理学人才培养尽最后一份力”。

 

一位享誉全国地理学界的资深教授、教育系统的劳动模范,几十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把自己最美好的人生全部留在了河大园;弥留之际又拿出了毕生积蓄,资助后学,鼓励创新,把最后的一点光和热也献给了他所钟爱的地理学科。李克煌教授用自己的一生注解了“矢志立德育桃李,燃尽烛心照后学”的意义。

 

一个学者的信念

 

李克煌教授出生于鄂东南山区贫困的农民家庭。1953年考入河南师范学院地理系(现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进入校园后,他对知识如饥似渴,对科研如痴如醉,不仅所有科目成绩优异,还于195511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留校从事自然地理教学与科研工作。

 

他毕生立志为学,信念如炬。1959年被选送到北京大学苏联专家讲习班学习,1965~1966年到河南农学院进修,1976~1977年到中山大学气象专业进修。为了科学研究,他曾与同伴到豫西山地考察,步行逾千里,历时一个多月,风餐露宿,蓬头垢面,以至于被当地民警误认为“美蒋特务”“逃亡地主”;1960年初,他受命参加中国科学院西藏综合考察队,为了搞清冰川舌的高度,他在藏胞向导的指点下,克服高原缺氧反应和高山紫外线照射所带来的困难,独自一人徒步在高山悬岩、深谷丛林之中,最终登上唐古拉山7200多米的一处尖峰,测定了珍贵的一手数据。


 

19597月 北京大学参加伊萨钦科专家景观学进修班(后排右二)


19787月,中山大学地理系气象进修班结业留念(第二排右四)


19639月,徒步穿越豫西山地,进行考察(左二)


19604月,参加中国科学院西藏综合考察队赴藏考察(前排右一)


19605月,西藏综考队进入西藏到达昆仑山口(左一)


19608月,骑马考察藏南定结县特索莫特里敦湖北岸

 

他十分崇敬那些“自强不息,埋头苦干,有真才实学”的人,并时刻以他们为榜样,警醒自己,鞭策自己。他搞起科研,总是心无旁骛、如痴如醉。有一次深夜里聚精会神审核计算成果,烟头烧透了棉裤,糊味弥漫,他竟丝毫不觉,直至火星灼烧皮肤,他才手忙脚乱地一顿扑打。每次外出开会的空闲时间,他从不逛繁华街道或商店,总是到书店看书购书。书越购越多,致使不宽敞的居室也成为他的图书馆和办公室。

 

一个师者的严厉

 

环境与规划学院秦耀辰老师曾上过李克煌教授的课,也曾在李克煌教授领导下工作多年,他对李克煌教授的评价只有一个字“严”,严谨、严厉加严格。

 

他的工作作风十分严谨,甚至让人觉得有点“别扭”。有老教师回想起他当系主任时的工作习惯总说他“抠”,为了节约开支,无论是学术交流还是野外考察,他都和师生一块儿坐火车硬座、住便宜宾馆,并对同行老师三令五申,计划好每一笔费用,绝不多花一分一厘经费,因为在他看来“好钢得使在刀刃上”,节约的经费要优先购置实验仪器、邀请专家来校讲学。很多人的印象里他总是拎着黑色小提兜,自带茶水,三伏酷暑烈日炎炎也舍不得买一根冰棍儿。他曾经唯一的奢侈爱好便是抽烟,大抵因为抽烟可以提神,有利于苦思冥想。但有一次在北京火车站被志愿者罚款十元,自此坚决戒烟,再无染指。老师们都以为抠门的李主任心疼罚款,他却说出门在外代表的是河南大学形象,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决不能给集体抹黑。李克煌教授对自己要求之严可见一斑。

 

他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学生的要求也十分严格甚至可以说是严苛。许多当年的学生都说,见了李克煌老师要躲着走,生怕被他抓住询问学习情况。其一,他认为传统地理学向现代地理学转变必须学好高等数学,很多学生认为毕业后主要从事地理教育,不必再为数学劳心伤神,但他坚持要求为地理专业本科生开设高等数学。目前,河大地理学科在计量地理、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居于全国前列,这与他的超前眼光和严格要求密不可分。其二,他主要讲授气象气候学课程,这门课中包含很多数学计算,学起来枯燥艰深,有学生想逃课或找理由请假,他总是一口回绝:“在我这里只有旷课,没有请假”。但其实他对学生的生活是非常关心的,碰上学生生病住院他总会亲自前去探望。其三,他对科研总是一丝不苟。1980年代他作为系主任组织大规模联合科学研究——西峡县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科学论证,编制投入产出表涉及从几十个部门搜集到的海量数据,需要夜以继日用笔和计算器统计计算。他不仅要求反复核算,还亲自帮大家检查小数点,因为他认为“关系到地方生产工作,可不能闹笑话耽误事”。

 

1988级校友张占武曾在追忆李克煌教授的文章中写道,在校时李老师讲话做事一板一眼,系里的师生都怕他。作为系主任,他无论做什么工作总是高标准、严要求、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如果学生或青年教师犯了错误,他也毫不留情面,总是一顿暴风骤雨式的批评。但若干年后,大家才认识到李克煌教授的严爱才是“真爱”,正是他的严苛塑造了河大地理学科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风气,为学科的厚积薄发奠定了坚实基础;正是他的严厉让众多河大地理学子形成了严以修身、严以治学的习惯,为勾画人生蓝图铺就了浓厚底色。

 

一个党员的情怀

 

李克煌教授担任地理系副主任、主任的13年间,为推动地理系科由近代向现代转型做出了杰出贡献!1982年,组织创建了地理系第一个自然地理学硕士研究生专业;1984年创办国土整治本科专业,开启了河南大学非师范专业建设先河;同年,组织开办全国“数量地理学和理论地理学”研讨班,学员涵盖国内40余所高校。1985~1986年,组织开办两届自然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研究生班,为国家培养了一批自然资源教学、科研和管理人才,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李克煌教授也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河南省优秀专家。


 

1983年,任河南师范大学地理系系主任工作

 

1999年,李克煌教授光荣退休,但他依然十分关心河大地理学科建设,利用各种机会为学院和学科发展鼓与呼。2003年以来,病魔不断侵蚀李克煌教授的健康,他逐渐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走路靠双拐,外出靠轮椅,行动十分艰难,但他却依然惦记河南大学和地理学的发展。卧病在床的他学会了使用微信,关注了学校和学院的公众号,经常通过公众号了解学校、学院建设发展的新消息。每当看到学院获得了新荣誉、学科增设了新平台,他总感到欢欣鼓舞。201712月,“双一流”建设名单公布后,得知地理学科未能进入,他一夜辗转反侧难以成眠。第二天,他还专门给秦耀辰老师打电话,在询问情况的同时反复表达自己的内疚,因为他总是认为自己做系主任期间没有将学科基础打牢,没有将发展的思路梳理清楚。


 

2009年李克煌教授即使行动不便,仍在秦耀辰老师陪同下参观学院,关心学院发展

 

20204月底,他再次因病住院。秦耀辰、马建华两位老师前去探望,李克煌教授虽已住进ICU,但临别之际仍反复叮嘱,河南大学地理学未能闯入“双一流”建设学科行列,还要继续努力。他说:“我作为一名老党员,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的,是党培养我成人成才;我退休后屡遭病痛,所积存款不多,经与家人商议,将能拿出的50万元全部捐出。”每每回忆起这一幕,秦耀辰老师总是热泪盈眶、难以自已,这位躺在病榻上的清瘦老人真正把自己的一生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河南大学,献给了地理学科。在生命的最后,他就像暗夜中将熄的蜡烛,用火焰最后的跳动诠释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情怀。

 

守得一世清贫,甘做一生奉献!50万元,并非一笔巨资,也许还付不起一线城市房子的首付,然而这却是李克煌教授一生克勤克俭的全部积蓄,寄托着他对河大地理学科、对后辈同侪沉甸甸的期待。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环境与规划学院楼前的小花园内已是绿意盎然、花团锦簇,海棠花下的小径上落英缤纷、一片洁白。“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也许就是对“严”师李克煌教授最生动的诠释和纪念吧。

 

未来的路还很长,但一代人的青春和生命却很短。国家正朝着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目标迈进,河南大学正向着世界一流大学的方向奔跑。我们,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让我们在李克煌老师精神之光的烛照下,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把好人生的“方向盘”,在逐梦的路途上脚踏实地、行稳致远,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河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

河南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9
地址:中国 河南 郑州 明理路北段379号河南大学龙子湖校区友兰学堂北楼206西
电话:13937882263
邮箱:edf@henu.edu.cn
邮编:450046